陈年生的博客

高校大跃进害苦学生 高等教育存三危机(转发)

分类:默认分类  人气:480  评论:0  时间:2009-12-20 08:53

刘道玉 193311月生于湖北枣阳。1977年出任教育部高教司司长,积极推动高考制度的恢复,是教育战线拨乱反正的倡导者和开路先锋。19811988年担任武汉大学校长,是当时中国高等院校中最年轻的校长。任内倡导自由民主的校园文化,推动学分制、主辅修制、插班生制、导师制、贷学金制、学术假制等改革,领风气之先,拉开了中国高教改革的序幕,被誉为武大的蔡元培。多次放弃出任高官的机会,曾坚辞团中央书记、教育部部长和武汉市市长人选。现任刘道玉教育基金会会长。

当记者拟就当代大学精神的失落和体制弊端等问题采访刘老时,刘老发来了电邮:其实,我是很普通的一个教育工作者,只是对教育改革情有独钟,对我国教育存在的诸多严重问题甚为忧虑。我们这些经过50年代大跃进的人,对那时的浮夸风和瞎指挥记忆犹新。可是,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新的教育大跃进比那时有过之而无不及,现在的学风已经坏到不能再坏的地步,其危害将会殃及几代人。每思及此,我都痛心疾首,万般无奈,因为现在教育领导部门已没有明白人了。

两次冒进的形式和危害性是相同的,所不同的是1958年的大跃进已经作了结论,也作了检讨;而这一次大跃进,教育部门至今不肯认错,这是非常可悲的。即便如此,我还是要呼吁,要挞伐,就像杜鹃一样,喊出的是声声啼血忧天泪!

高校大跃进害苦学生

《同舟共进》:您严厉抨击近年高等教育的大跃进。如今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与这个有没有关系?

道玉: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不仅造成了巨大的教育资源浪费,而且产生了严重的社会问题。造成这个问题的直接原因是高等教育大跃进,是教育部决策的失误。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大体控制在10%左右,可是大学扩招速度平均为25%,最高的年份竟然达到49%。发达国家大学大众化经历了半个世纪,而中国用8年时间就实现了大众化,这不是冒进和浮夸又是什么?大学扩招超过经济发展速度15个百分点,怎能不造成就业困难?

我国研究生在校人数已经超过100万,为世界之最,这是以牺牲质量来换数量。然而,教育部的一位官员不仅不反省扩招的问题,反而说我国研究生教育用10年走过了西方国家100年的道路,显示出盲目沾沾自喜的样子,这说明我国教育决策当局是如何的不清醒!

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大学适当扩招是必要的。但是,教育部在大学扩招上犯了两个错误:一是扩招的幅度太大,如果与经济增长的速度相适应,也许不会造成那么大的就业压力;二是不应当强迫重点大学扩招,因为它们是培养少量的理论与研究人才的,是肩负着提高任务的。大学扩招主要是普通大学和民办大学的任务,本来扩招是民办大学发展的机遇。可是,由于教育部决策的失误,既占用了重点大学的资源,降低了重点大学的质量,又挤压了民办大学的生源。

高等教育的质量危机、学风危机、财经危机

《同舟共进》:有权威调查显示,全国近八成民众对教育总体情况不满意。许多人对高等教育的种种乱象痛心疾首。您曾说,高等教育的危机,15年后会更明显,那么现在危机已经开始出现了吗?

刘道玉:一个时期以来,大学乃至整个教育都是国民舆论的中心。可是,对教育的看法却存在截然相反的两种观点:一方面是广大的群众,他们对教育腐败、乱收费、择校风、办班风、假引进、盲目扩招、教学质量下降、论文剽窃、贪大求全、大肆扩张校园、大兴豪华高楼等极为不满,甚至到了民怨沸腾的程度;另一方面,国家教育当局却自我感觉良好,通过形势报告和利用各种场合大唱赞歌,各种教育工程一个接一个推出,人造一流大学运动如火如荼……西方一位哲人说过,看问题的角度与看问题的方法一样重要,我想问题就出在这里。既然80%的民众不满意,那自我感觉良好的根据又是什么呢?严峻的事实,应当引起国家教育当局的深刻反思,再不能自欺欺人了!

教育是一项特殊的公益事业,具有潜在性、连锁性和迟效性的特点,所以目前大学教育中的乱象隐藏着极大的危机。1958大跃进的教训,我们不应忘记。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的高等教育大跃进,已经持续了8年,高等教育的危机正是这次教育大跃进造成的。我曾经说过,我国高等教育的危机,15年以后将会彰显出来。比如,这些年培养的几千万大学毕业生和几百万研究生,与过去相比质量大大下降了,他们当中的不少人又将会从事教育和科学研究工作,这就会造成人才在低层次上的恶性循环,它恰恰是教育潜在性、迟效性和连锁性的反映,是很多人不易察觉的危机。

高等教育的危机主要表现在:质量危机、学风危机和财经危机。

首先是质量危机。近十年,我国高等教育飞速发展,大学规模急剧膨胀,现在几乎所有的大学都是门类齐全的万人大学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是世界顶尖大学之一,该校本科只有4760人,研究生仅有2031人,至今没有商学院、法学院和医学院。它的成功秘诀是什么?用校长雪莉·蒂尔曼女士的话来说,就是不贪大求全小就是美,集中全部精力和资源做好两件事:一是非常严格的本科教育;二是非常学术化的研究生教育,要把这两件事做到极致。这种办校理念和治校作风,是我国大学绝对没有的,也是值得我国每一所大学认真学习的。

为什么一方面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而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又聘不到所需要的人?这不明摆着是人才的质量问题吗!我就知道两个具体的例子:一是某公司聘用了20多个大学毕业生,包括博士、硕士,但是一年之后被辞退只剩下一个。另外一家杂志社,聘用了多名大学毕业生做编辑,但主编告诉我,他们的水平还不如解放初期的高中毕业生。我们应当看到,质量危机的影响是深远的:大量不合格的毕业生将在未来3040年内影响我们的教育、科学、文化和企业的发展,最终将影响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其次是学风危机。从整体上说,现在大学的学风非常糟糕,浮躁、浮夸、肤浅,追名逐利、立竿见影、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成了不少人的人生哲学。于是,学术剽窃,论文造假,成果鉴定走过场,论文答辩讲人情,甚至连申请博士生导师和院士也有人行贿。教授本来是很受人尊敬的教职,只有那些身正学高的人才能获得这种职称。可是,由于各校相互攀比教授、研究生学位培养点的数量,于是教授扒堆,不少硕士、博士点滥竽充数。虽然造假的是少数人,但影响是恶劣的,少有人抵制这些歪风邪气,甚至还有领导包庇。学风像是人体的元气,如果大伤了元气病就没法治,而学风坏了,遗患将会殃及数代人。

再次是财经危机。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媒体陆续披露了高等学校贷款的情况,显示出不少大学已经陷入严重的财经危机。高额贷款是怎么造成的呢?是大学合并造成的,是贪大求洋和互相攀比带来的恶果。据报道,不少大学都建了豪华高楼、宾馆、豪华校门、观光电梯、像商场一样的地下停车场、宽阔的办公室,正副校级干部甚至连校长助理都配有专车,等等。现在,我国大学的校园面积、豪华大楼、教授的办公室恐怕都是世界一流了,可是我们培养的人才和研究成果却无法与国外相比。必须指出,我国大学与西方私立大学不同,我们是靠国家财政拨款。我们一些人把勤俭办校的优良传统忘得一干二净,以这种败家子的作风来办学,纳税人怎么能够供养得起呢?

实际上,这三大危机已经形成了连环套,互相影响。比如,为了解决大量财经赤字,必然要求教师去创收,据说某些大学就规定2007年为创收年。这样一来,又将出现产业化趋势,也必然影响学风和教育质量。看来,我国高等教育又将陷入另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而且将长期不能自拔。

对待危机必须正视,回避是无济于事的。因此,我国教育最高当局应当树立危机意识,尽快遏制高等教育的大跃进,下大决心整顿不良学风,及时处理大学合并、升格、扩招带来的一系列严重问题,大力发扬艰苦朴素和勤俭办校的优良传统。必要时,甚至可让一些大学破产或拍卖给国内外的投资家,这样既可以减轻国家的负担,又有利于发展真正意义上的私立大学。经过持久的努力,最终使我国高等教育步入良性循环,这是全国人民所期盼的,也是我们大学办学者应尽的职责。

(待续)

标签(Tag):高等教育 教育危机
评论(0)
暂无评论
我来评论
(800字以内)
博客分类
最新阅读用户
暂无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