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石存的博客

解读中考化学中的实验能力的考查

分类:默认分类  人气:467  评论:0  时间:2010-03-24 18:32

解读中考化学中的实验能力的考查

       655700    师宗职业技术学校    曾石存

近年来,中考试卷,都旨在体现课改理念: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主动探究和创新精神;注重实验。学生所谓的“难”很大程度上是相对于“做过的、熟悉的”即是“容易的”来讲的。当然这也反映了学生对于新教材要求的勤于思考、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等综合素质水平方面的欠缺,这有待于在今后的整个教育改革大潮中与时俱进。

化学考试是一种选拔考试,主要是为高一级学校选拔合格新生提供客观、公正的检验标准。那么就得注重考查学生灵活应用多种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从近年来的试题可以看出:

一、试题较新,知识点稳定

试题的“新”,几乎从头贯穿到尾,成品题几乎见不到,即使是极少数旧题也进行了新包装或改造,渗透了科学素养和人文思想。但并没有一味的进行翻新,而是在“双基”知识的基础中进行的。

二、试卷溢满了课改理念的气息,彻底摒弃了旧的教与学模式

(一)、试卷体现了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使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关心。知识点的考查都回归到我们的生活中,用生活中的事例来体现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这样的考查不仅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同时还能使学生巧妙的学习好化学,找到学习化学的乐趣和兴趣。例如:

这样的试题就考查学生灵活应用多种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来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就得靠平时的一点一滴的把自己的知识总结成一块一块的。才能从学习知识的表象到知识的本质。好多考生一考下来就说这题很难,感觉从来没有见过,其实不然,只是他们没有注重平时的实验中的现象进行形象的记忆和理解,而被题中的“牛奶”、“葡萄酒”给难住了。

(二)、.试卷体现了主动探究、开放创新的课改主题。新课标中大力提倡学生的自主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就要充分的利用课标的实验空间,让学生真正参与进去,真正体会学习化学的方法,而不能一味的去为考试而去讲实验。这样不但不能得到回报,反而使学生感受到化学难学而且复杂的包袱。

 

(三)、.试卷体现了化学学科的特点──实验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要真正认识到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而试题中在实验方面的考查逐渐在上升,但考查的知识来源于我们生活中的化学。

例如在2007年中考中有这样一个题:

这是一个很熟习的实验,可是此时稍微改动,却有相当一部分考生感觉到难,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入手能顺利的完成,特别受到锥形瓶内的小试管的困扰,就觉得是自己从来没有见过。通过这样的例子就说明我们作为教师在教学中,要能分析好教材,同时要引导学生对相应的实验做出一定的创造性和新颖性。要做好实验题,就不是简单的机械式训练大量的实验练习,就得有新的教学模式。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问题情境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情景,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是激发探究欲望的前提。问题情境的设置就是要促使学生在原有知识与必须掌握的新知识之间发生激烈冲突,激化学生意识中的矛盾。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应使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和谐、学生求知欲旺盛。其过程应生动直观、富有启发性,要善于运用直观演示、实验探索、多媒体动画、趣味实验等手段,努力使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原理形象化、枯燥知识趣味化,从而大大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如在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活动之前,教师可提出问题:通过学习和生活我们已经知道二氧化碳的产生有多种,那么作为实验室中要制得二氧化碳应该怎样去操作?这样,学生在课余时间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思考、讨论、查阅教材,求知欲望很强烈;课堂上,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了分组实验的探究活动,并进行观察、记录、讨论、分析、对比、得出结论。在看似玩耍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了实验活动探究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教给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常用方法(阅读、提问、假设、验证等),并使学生热爱活动探究的情感得到了培养。

2、加强实验教学,培养探究能力

化学是一门实验学科,实验是化学的灵魂乃至生命。因此,充分发挥实验优势、挖掘实验资源,在实验的情景与氛围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最为有效的教学方法。

1)加强实验基本操作的示范与练习

掌握规范的实验基本操作技能是进行活动探究的前提,实验操作技能形成的过程,一般有三个阶段,即操作的定向、操作的模仿和操作的熟练。操作的定向,是指学生对操作方式的了解,从而在头脑中形成关于操作印象的过程。在化学实验操作技能中的定向,主要是指学生知道各项操作“怎样做”“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是操作技能掌握的重要阶段。实现操作的定向需要注意以下三点:①注意教师的示范性操作;②注意培养学生观察能力;③注意培养学生掌握操作要领和操作的原理。而操作的模仿,就是要求学生按照教师的示范进行模仿,然后再转变成规范的操作,这是操作技能掌握的开端。要实现操作的模仿,必须采用多种练习方式相结合的方法,而且操作动作要正确、规范,并应适时地反复强化和训练。至于操作的熟练,则是指形成起来的操作技能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动作的完善性,即能规范操作、运用自如。

2)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合作性实验

传统的学生分组实验课,一般安排在相关化学知识的讲授完成之后进行,目的是验证或巩固这一知识。而由于刚学过相关化学知识,所以学生对要做的实验的结果早已“胸有成竹”,提前会按教材要求写好实验的预习报告,有的学生连实验的现象和结论都填好了。学生做分组实验,变成了“按部就班”,学生用不着多动脑筋就可以完成任务,实验课变成可上可不上。

要想把新课程的目标落到实处,教师就应在具体教学环节上时时提醒自己;真正关注学生,想他们所想,给他们所需;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去完成知识的建构过程,为学生走近科学提供一种独特的形式,即通过亲身的观察、操作和体验,去感受和领悟科学的理念,因此要加强实验的探究性而不是简单的验证。具体做法是:在学习某一课题知识之前,先安排学生设计有关实验,然后在实验室完成分组实验。注意课前要强调安全问题,以防发生事故。实验报告设计应要求为:学生根据实验目的,明确实验原理;精心构思,设计实验步骤(可按教材设计步骤,也可按自己的思路设计出可行性步骤);根据实验步骤,选择仪器和药品;做完实验后,如实记录现象、数据;根据实验记录,进行分析、推理,得出结论,写实验心得。这样,实施起来会比以前的分组实验多花一些时间,但有记忆长久、理解深刻、知识建构自然等优点。如在课题《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中,我没有从定义出发,把质量守恒定律强加给学生,而要通过科学探究的方法首先提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总和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猜想有三种可能:①大于;②等于;③小于。接着设计实验方案,即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碳酸钠与盐酸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进行分组实验并指导学生观察、思考,从亲身观察到的事实中,经过由表及里的思考,得出质量守恒定律。然后再通过蜡烛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镁条燃烧前后质量测定实验的实施,发现这两个实验表面上似乎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接着让学生思考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让学生比较反应前后质量变化的情况,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再思考可采取的措施,重新设计实验使之符合质量守恒定律。这样,学生就能较深刻地认识化学反应中量的关系。

通过课堂上不断引导、探究,学生的活动探究能力逐渐得到了培养,并领悟到了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即:提出问题 收集资料,提出猜想假设 制定计划 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撰写实验报告 反思与评价 表达与交流。

3、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提高探究能力

猜想并提出可能出现的结论,验证猜想结果的过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而是一个动脑的过程,猜想必须符合逻辑。在开始学习化学阶段,要多鼓励学生敢于猜想,敢于突破教师没讲过的束缚。课堂上教师要留出较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提问题,并猜想可能出现的结果及通过实验等活动探究,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归纳、得出结论。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增强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会从大量的信息中筛选出有用信息,并增强提出合理的猜想加以论证的能力。如学习课题《分子和原子》时,当学生探究了氨分子的扩散,并记录了现象、作出解释后,教师可趁热打铁向学生提出问题:“当同学们把大烧杯拿开时,会产生什么现象?”学生提出了多种猜想:①已变成红色的酚酞溶液变无色;②已变成红色的酚酞溶液变浅红色;③已变成红色的酚酞溶液不变色;④教室会充满刺激性气味;等等。接着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实验继续探究自己的猜想,并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原因、得出结论,使学生对“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的”这一分子基本性质的理解更深刻了。这样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生活化,使学生认识到再抽象的知识都可以简单化,这样就一步一步的把学生带进学习知识的海洋中,让学生明白学习是快乐的,有趣的。

又如学习课题《质量守恒定律》后,针对教材内容的局限性,可向学生提出问题;能否找到一种物质与空气中的物质反应,使生成物质量比这种物质质量大?学生通过讨论后,提出了多种猜想:①铝箔在空气中加热生成氧化铝;②铁钉在空气中生锈;③铜丝在空气中加热生成氧化铜;④澄清石灰水在空气中产生白膜;等等。教师可针对实验操作的可行性,筛选出两种探究方案,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设计出实验方案,并利用习题课让学生动手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得出结论,使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更加深刻。这样,学生不仅敢于猜想也敢于动手做,实验基本操作技能不仅得到巩固,而且创新思维也得到了锻炼,理论指导实验、实验结论上升为新的理论,理论、实验反复循环,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综上分析,中考试卷立足基础知识,强化了探究学习、开放创新思维,突出了学科特点,充分联系实际,加强了科学与人文知识的渗透,体现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和意图,为我们今后把教学改革进一步引向实效、深入起到了导向作用,彻底摒弃了估题、猜题的旧观念,讲实验、做实验题的旧方式,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指导思想,使学生以不变应万变,达到教育改革的真正目的。

标签(Tag):论文
评论(0)
暂无评论
我来评论
(800字以内)
博客分类
最新阅读用户
暂无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