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浩浩,衡岳峨峨;天生豪杰,为国奔波;革命排满,气壮山河;
十年在外,奋斗执戈;建立民国,首创共和;功成身退,四海讴歌。
——《欢迎歌》(杜元载主编:《黄克强先生纪念集》,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73年,第349页。)
黄兴,湖南省善化(今长沙县)人,原名轸,字廑午,号杞园,1874年10月25日生于善化龙喜乡一个知识分子家庭。5岁承父教始学古文经典,8岁入私塾读书, 1898年以优异成绩被保送武昌两湖书院就读,开始接触西方科学文化。自立军起义失败后,他相信"只有革命,才能救亡图存",立志投笔从军,担负救国救民的大任。1902年,被湖广总督张之洞[参见历史人物库第二章]选派赴日本弘文学院留学,攻读教育,却关心军事和政治。与同学杨毓麟等创办进步刊物《游学译编》,宣传民族民主革命,组织湘省同学成立团体,以实行国民革命相号召,团结了不少有志之士,被推举为中国留学生会馆评议员。面对沙俄侵占中国东北,积极组织拒俄义勇队,愤慨地说:“中国大局,破坏已到了极点,今后只有实行革命,才可挽救危亡于万一。”[天忏生、冬山合编:《黄克强蔡松坡轶事》第7页。]
1903年回国后,在上海、武汉广泛联系革命志士,秋天回湖南策划反清革命。为表示志向,改名黄兴,改号黄克强,以示兴我中华、克复强暴的决心。他执教于明德学堂,向学生灌输民主思想,深受欢迎,升为教育长。1904年在长沙与宋教仁[参见历史人物库第三章]等发起成立华兴会[华兴会—20世纪初中国湖南地区的革命团体。1904年2月15日成立于长沙。会员有黄兴、宋教仁、刘揆一、陈天华、刘道一、秦毓鎏、胡瑛、张继等近百人。黄兴为会长,设华兴公司、东文讲习所为公开活动机关,又设黄汉会、同仇会分别联络军队和会党。与会党首领马福益议定于11月16日全省官员庆祝慈禧70寿辰时引爆预埋炸弹,一举起义。未发事泄,黄兴等逃亡日本,马福益避走湖南省西部地区。1905年8月,华兴会与兴中会联合组成中国同盟会。],任会长,入会者有两湖学生几百人,后来成为中国同盟会的基础之一。他在长沙积极联络军界、会党、学界,筹备武装起义。他毁家纾难,变卖家产,作为军费,后因事泄,遭清廷缉捕,逃亡日本。1905年7月,他第一次与孙中山[参见历史人物库第三章]见面,支持孙中山倡议,合组中国同盟会[参见历史事件库第三章],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他是盟书审定人和章程起草人之一。1905年8月13日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正式成立,孙中山为总理,他为执行部庶务,是第二号领袖人物,“总理缺席时,有全权主持会务”。革命党人并称他们两人为“孙、黄”。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政党,担负着领导辛亥革命的历史重任。他一边主持东京本部的工作,一边派人潜回国内,发动武装起义,1906年的萍、浏、醴起义[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同盟会影响下的江西萍乡、湖南浏阳、醴陵地区会党和矿工发动了反清武装起义,这也是同盟会成立后第一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声势浩大,义军发展到3万多人。他在日本尤其注意做陆军士官生的工作,掌握了上百名士官生同盟会员,以后成为革命军的骨干力量。同盟会干部多次要求他替代孙中山任同盟会总理,他从大局出发,主动做工作,维护同盟会的团结和统一。他指出:“革命为党众生死问题,而非个人名位问题。孙总理德高望重”,应倾心拥护。
为了推翻满清反动统治,他还多次冒着生命危险到香港、广西、安南,先后领导钦州、防城、镇南关、湘桂边界、广州新军起义。虽然屡战屡败,毫不气馁,再接再厉发动更大规模的起义,同清朝军队进行殊死的搏斗。1911年4月27日,他集中精锐力量发动广州起义,准备了绝笔书,“本日当驰赴阵地,誓身先士卒,努力杀贼,书此以当绝笔。”[邹鲁:《中国国民党史稿》第3册,第828页。]率敢死队进攻总督府,右手被打断两指,幸免于难。72名死难烈士葬于黄花岗,史称黄花岗起义[参见历史事件库第三章]。其惊天动地的革命精神,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也开始敲响清朝灭亡的丧钟。
他从悲愤欲绝中迅即振作起来,又筹备在中国中部武汉地区的起义。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参见历史事件库第三章]爆发,他马上驰奔武汉。起义军都督府得知他抵达,兴奋地打出一面大旗,上书“黄兴到”,在城内外跑马宣传,鼓舞军心。他被推为中华民国军政府战时总司令,在前线督师,冒着枪林弹雨,领导革命军同清军展开了激战。尽管迭次从汉口、汉阳退守,但是在几十天的浴血保卫战中,挫尽清朝军队的锐气,促成湘、陕等10余省相继宣布独立,从根本上瓦解了清王朝的统治。正如中国同盟会一些元老所言:坚守汉阳,以促各省民军之继起,此关系民国之兴亡尤巨,功不能不归诸克强矣!
1911年12月1日抵上海。南京攻克后,众人推他出任大元帅,赴南京组织中央政府,他坚辞不就,力主中国同盟会以孙中山为总理,内部应团结一致。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他任陆军部总长、参谋总长、兵站总监,辅佐孙中山,实际上承担着政府总理和军事统帅的职责,一身系民国之安危。辛亥革命胜利后,仍埋伏着许多危机,革命队伍发生了分化,袁世凯乘机篡夺了革命果实。1912年8月,中国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他任理事。1913年他目睹宋教仁被袁世凯[参见历史人物库第二章]暗杀的惨剧,开始看清袁世凯的本质。二次革命爆发,他任江苏讨袁军总司令,失败后与孙中山等亡命日本。他不同意孙中山把国民党改组为中华革命党的意见,遂赴美国,进行革命宣传,揭露袁世凯的专制独裁,争取海外对中国革命的支持。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后,聚集在日本的一部分未加入中华革命党的同盟会会员组织“欧事研究会”,讨论时局,研究对策,黄兴也列名其间。袁世凯准备复辟帝制之时,他派自己的儿子和秘书回国,参加蔡锷领导的护国讨袁战争。
1916年7月,在各方电邀之下,他抵达上海,与孙中山重新取得一致立场和行动,团结国民党员,建设中华民国。因长年累月为革命事业奔波,积劳成疾,由胃溃疡导致胃血管破裂,1916年10月31日逝世于上海,终年42岁。孙中山主持治丧活动,领衔发出《黄兴逝世通告》,称赞他是肇建民国的柱石。北京政府褒扬他一生缔造共和,功在国家,准予国葬。在日本疗病的蔡锷[参见历史人物库第三章]万分悲伤,写下挽联:“以勇健开国,而宁静持身,贯彻实行,是能创作一生者;曾送我海上,忽哭君天涯,惊起挥泪,难为卧病九州人。”孙中山说:“湖南老革命党,最著名的有黄克强。”章太炎[参见历史人物库第三章]撰联赞其开创民主共和的伟大历史功绩:“无公则无民国,有史必有斯人。”
主要参考文献:
(1)周天度:《黄兴》,李新、孙思白主编:《民国人物传》第一卷,中华书局1978年,第35页。
(2)雷颐:《吴楚英豪戈指日、江湖侠气剑如虹——辛亥元戎黄兴》,赵矢元主编:《中国近代爱国者百人传》,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
(3)薛君度:《黄兴与中国革命》,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
(4)萧致治:《黄兴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5)湖南省社科院编:《黄兴集》,中华书局198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