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富儒的博客
|
“适以为今日造因之道,首在树人,树人之道,端赖教育,胡适近来别无奢望,但求归国后能以一张苦口,一支秃笔,从事于社会教育,以为百年树人之计:如是而已。”
——《胡适留学日记》(三)卷十二
胡适(1891~1962),中国现代学者,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原名洪骍,字适之,安徽绩溪人。
胡适出生在官宦家庭,从小受到严格的中国传统文化训练,9岁起熟读多种中国古典小说,饱读诗书,博通百家。 1904年赴上海,入梅溪学堂、澄衷学堂,初步接触了西方的思想文化,受到梁启超、严复思想的较大影响。1906年考入中国公学,1910年考中“庚子赔款”留学生,赴美后就读于康奈尔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从学于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
胡适是个学识渊博的学者,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等诸多领域均有不小的建树,传奇般的获得过35个博士学位。胡适的诗清新、流畅,颇具大家风范,堪称中国新诗的开山鼻祖,出版的诗集有《尝试集》(1920)、《胡适诗存》(1989)等。其他著作有《胡适文存》(1921)、《胡适文存二集》(1924)、《胡适文存三集》(1930)、《胡适论学近著》(1935)等学术著作有《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戴东原的哲学》、《神会和尚遗集》、《菏泽大师神会传》、《淮南王书》、《说儒》。其中,《中国哲学史大纲》 是胡适的成名作,也是其代表作之一,最早出版于1919年。胡适本着“大胆怀疑、小心求证”的学术精神,运用中国传统的训诂学和西方实证主义的方法,以白话文的形式,对老子、孔子、孟子、墨子、庄子、荀子等诸子百家的学说思想,进行了简洁而又系统的辩析和阐明,开中国哲学史研究之先河,对后世的学术思想皆产生了广喾而深远的影响。他还曾致力于白话文学史的研究和章回小说的考证工作,其中所著的《红楼梦考证》,否定了索隐派的旧红学,开创了《红楼梦》研究的新红学派。在30、40年代,胡适还从事中国思想史的学术研究工作。晚年主要致力于《水经注》的研究。胡适一生著述宏富,除前面列举的外,还有《中国章回小说考证》、《白话文学史》、《四十自述》、《藏晖室劄记》、 《胡适书评序跋集》,以及《胡适作品集》等。译有《短篇小说集》二集、易卜生剧本《娜拉》(与罗家伦合译)等。
胡适对于中国文化最杰出的贡献,在于他首创文学革命,成功地推行了白话文运动。1917年初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首次猛烈抨击封建文学,提出文学改良要从“八事”入手,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主张文学革命,引起很大反响。同年7月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参加编辑《新青年》,撰文反对封建主义,宣传个性自由、民主和科学,发表新诗集《尝试集》,[1920年出版的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是一种解放了的新诗体,另外,胡适第一个用白话写作独幕剧《终身大事》,确立了现代话剧的新形式,产生了广泛而强烈的反响。]成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人物。1919年7月在《每周评论》上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以改良主义反对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
胡适一生追求自由、民主,主张独立思考,是中国人中少有的具有独立思想的人。 1922年离开《新青年》,创办《努力周报》,认为帝国主义对华侵略是“海外奇闻”,宣扬“好人政府”和“省自治联邦制”的主张。九一八事变后,创办《独立评论》,支持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并发表“全盘西化”主张。1938年出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驻美国大使,代表国民党政府签订了《中美互助条约》。1942年交卸大使之职,仍在美国从事研究和讲学,先后任教于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加州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北京大学校长,后任国民大会主席,领衔提出《戡乱条例》。1949年4月旅居英国。1958年回台回台主持中央研究院,任院长职。在台湾,胡适仍然不党不政,但是他没有一天不为他的信仰而战。他发表言论一方面拥护蒋介石继续领导,另一方面又坚持法治,反对蒋介石无休无止地竞选总统。1962年2月24日,胡适因心脏病复发在台湾逝世。
胡适,曾经是名满天下、谤满天下的人物。他既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洋气十足;他又是旧道德的典范,谦谦君子。胡适一生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各个方面均取得了可观成就,其影响至今无人企及。胡适是中国自由主义的首倡者,终其一生,是一个杰出的改良主义者。
参考文献:
朱洪 : 《胡适大传》, 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年。
欧阳哲生选编:《追忆胡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曹伯言选编:《胡适自传》, 黄山书社,198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