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富儒的博客

袁了凡:修身积善 四训教子(来源: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分类:《纲要》必读文献  人气:776  评论:20  时间:2018-03-11 20:08

袁了凡:修身积善 四训教子

来源: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发布时间:2016-08-23 08:30
分享

  袁了凡

  袁了凡(1533-1606),初名表,后改名黄,字坤仪,号了凡,以号名于世,祖籍嘉善(今浙江嘉善),迁居吴江(今属苏州)。万历十四年(1586年)中进士,被任命为宝坻(今天津宝坻)知县。在任期间,勤廉爱民,为民谋利,颇有政绩。后任兵部职方司主事等职。

  袁了凡是明代重要的思想家。他博学多才,在历数、律吕、水利、兵事等方面,皆有造诣,一生著述颇丰。据不完全统计,共计有著述22部,198卷,主要有《了凡四训》、《评注八代文宗》、《宝坻政书》等。其中,《了凡四训》劝人积善改过,强调从治心入手提升自我修养,在社会上流传甚广。

  袁了凡家训

  袁了凡家训主要有《了凡四训》和《训儿俗说》两卷。

  《了凡四训》又名“了凡训子书”“训子言”“了凡诫子文”等,是袁了凡撰写的一部具有劝善性质的家训著作。全书包括“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篇,分别来自袁了凡不同时期的著作。其中,“立命之学”是他晚年为训诫儿子而作的《立命篇》,“改过之法”与“积善之方”是他早年著作《祈嗣真诠》中的两篇“改过第一”和“积善第二”,而“谦德之效”则取自他晚年所作的“谦虚利中”。在清人编纂的《丹桂籍》中,这四篇文章被合称为《袁了凡先生四训》,后世遂以《了凡四训》流传。书中袁了凡现身说法,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结合大量真实生动的事例,告诫子孙命运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而改变,要行善积德,勇于改过。文章篇幅短小,但是寓理内涵深刻,数百年来传诵不衰。

  《训儿俗说》则是袁了凡通过对儒家思想的通俗性阐释来对儿子进行道德规范教育的一本书。全书包括《立志》、《敦伦》、《事师》、《处众》、《修业》、《崇礼》、《报本》、《治家》等八篇,系统阐述了做人、治家应遵循的规范,要求儿子要立志为大人,与人相处要心存宽厚,指出“治家之事,道德为先。道德无端,起于日用”。诸多阐述,对于今日治家教子仍很有启发。

  ●视频脚本

  修身积善袁了凡
                       ——袁黄和《了凡四训》

  【片头传唱】“话说明代万历年,宝坻来了一位好县官。教育孩子写下四训啊,备受推崇直到今天。”

  每天清晨,85岁的马守君老先生,都会端坐书桌旁,聚精会神地书写《了凡四训》,数十年如一日。

  马守君之子 马志国:

  我父亲特别喜爱《了凡四训》。《了凡四训》是明代宝坻知县袁黄写的一本家训,父亲不仅自己喜欢抄写,而且从小就用这个来教育我们,对我们子女们的人生影响很大,我们受益很多。

  袁黄,号了凡,嘉善籍吴江人,明代重要的思想家。

  《了凡四训》是以了凡个人经历现身说法训示子孙的家训,俗称“了凡戒子文”。由“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部分组成。其思想核心是“改过”“积善”,对后世的道德伦理思想影响深远,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善书”和“东方励志奇书”。曾国藩在读了《了凡四训》后,对袁黄推崇备至,并将这本书列为子侄必读的“人生智慧书”。

  天津市宝坻区作家协会副主席 李宝林:

  《了凡四训》其实是袁了凡写给儿子的一本家训,现实生活中,《了凡四训》的社会影响力很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著作

  浙江省政协文史资料编辑部副总编辑 姚立军:

  了凡是一个注重家训家教、注重乡贤的思想家。《了凡四训》首先是对自己家庭,对自己儿子教育的一本书,但是后来呢,成为了对老百姓教育的一本书。

  袁黄在《了凡四训》中提出了“立命”说,认为命运可以通过努力而改变的,并提出了“改过”“积善”等治心修身方法,对后世影响深远。

  香港理工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 朱鸿林:

  袁了凡对明清以后社会思想影响很大,我想对今天有意义的,第一就是他的立命之学。立命之学的精粹就是说,人的命运其实掌握在自己手上,通过自己的努力,是可以把这个命运加以改变的。而这个做法就是时常要反省,把自己做的对的记下来加以强化,对自己做的错的,经过自己的反省改掉。

  袁黄作“为官功过格”,起名《治心篇》,将每日所做之事,记录于上,每行一善记数,每有一过退除,日积月累,计算功德总数。这一方法是量化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自律方法。通过这样的方法,袁黄自律自省,规范行为,从而达到了修养自我,完善人生的目的。

  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张献忠:

  袁黄是宝坻的一个著名县令,他的这个民本思想特别突出,他关注民生,爱民如子,爱戴百姓。

  【字幕引用】受贿而不耻者,良心尽丧也。——《宝坻政书》

  袁黄说:“立志做善事是为了利益天下百姓,那么,不管善事多么小,功德都很大。假使只是为了自己,那么不管善事有多少,功德都很小。”袁黄还在《了凡四训》中对善恶进行了认真分析,他列举了“与人为善”“爱敬存心”“成人之美”“劝人为善”等十种行善方法,以为后人遵循。

  他要求同僚“各当砥砺名节,以清廉自誓”,同时以实际行动为大家做出表率。

  《宝坻县志》主编 张殿成:

  袁黄生活极为简朴,从不崇尚奢华。即使是公家来客人,也只上五道菜。凡县衙内的空地,全令种蔬菜以自给自足。出行轻车简从,不动仪仗。

  天津市宝坻区袁黄研究会秘书长 杨松:

  袁黄的劝善思想,不断影响到身边的人。袁黄夫人为儿子裁制冬衣,不用比较贵的丝绵而是用比较便宜的棉絮做内里,这样将省下来的钱多裁几件棉袄,送给贫寒的人家过冬。

  【字幕引用】志在天下国家,则善虽少而大;苟在一身,虽多亦小。——《了凡四训》

  袁黄是知行合一的人。初到宝坻,正值大涝,百姓流离。当时宝坻赋税“倍于他县,历年积欠粮赋万石”。袁黄带头捐俸抵偿赋税,救助困苦民众,并上书朝廷请求减免赋税等,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张献忠:

  (袁黄)替宝坻县减免了一大批赋税,另外还有其他的劳役。进贡银鱼,还有御皇木,这些劳役都减免了,所以说他是造福百姓的很有影响力的官吏。

  【字幕引用】吾合爱合敬,而安一世之人--《了凡四训》

  袁黄对待百姓如父母儿女。饥时送粮,寒时送衣,无主尸骨无钱埋葬,本人出资掩埋。袁黄对穷人的关怀细心备至。

  《宝坻县志》主编 张殿成:

  荒年煮粥赈济穷人时,袁黄向负责煮粥的人行礼,并眼含泪水恳求大家务必将沙子挑出去,不要兑冷水,说倘若有一点泥沙掺杂在内,或用冷水掺入粥中,那么食用的人就会容易生病。

  袁黄审理诉讼,秉公断案,为冤枉者开解,得再生者不下数十人。袁黄常常给狱囚讲行善得福、作恶得祸的道理,有的犯人听后感动得泪流满面。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吴震:

  袁了凡考中进士,当的第一个官,就是在宝坻当县长,叫知县。到了宝坻之后,他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宝坻地方的政事、经济、农业等建设方面,做了很多重要的工作,在这个过程当中,他的劝善思想逐渐成熟完善起来。

  北京大学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研究所国学研究室主任 刘伟见:

  他的《宝坻政书》是中国整个县域治理上的一个代表性著作,而且这个政书中很多具有实操性的方法,到现在仍然有很多价值和意义。

  《嘉兴日报》嘉善分社编辑 杨越岷:

  他在宝坻当知县的时候,提出了很多爱民的措施,比如兴修水利,把南方的水稻引到宝坻来等等。

  【字幕引用】小而一乡之内,大而一邑之中,凡有利益,最宜兴建。--《了凡四训》

  “兴建大利”是袁黄的十大行善法之一,他认为,小至一个乡,大到一个县,凡是有益于公众的事,最适宜开展。他刚到宝坻时,境内东南到处都是湿洼盐卤之地,一片荒芜。他走遍宝坻四境进行考察,并从家乡引来耐盐碱的稻种试种,获得成功后推广。改水种稻一举,为无数百姓开启了救生之路,直至今天,宝坻成为了北方重要的水稻产区。

稻花飘香

  为发展农业生产,袁黄还整理编纂了我国农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宝坻劝农书》,下发乡里,对指导农业生产起到了重要作用。

  天津市宝坻区小甸村村民 肖富荣:

  这儿就是原来袁黄庙旧址。袁黄庙原来就是这个样子的(边画边说)。人们建了这座袁黄庙,以纪念他带领百姓开河引水、播种水稻的恩德。

  可以说,《了凡四训》是袁黄知行合一的高度总结

  受袁黄的影响,他的儿子袁俨少承父训,秉持家学,也颇有贤名。天启七年(1627年),他在高要(今属广东肇庆)为官时,逢夏水秋涝,城中水深三尺,袁俨于暑雨中竭力奔走救灾,劳瘁呕血而死,像他的父亲袁黄一样,也受到百姓敬仰。

  中华袁氏宗亲联谊总会执行会长兼秘书长 袁令文:

  了凡这种思想能够传承几百年经久不衰,肯定有他独到的一些地方和精神内涵,身教重于言传。

  北京大学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研究所国学研究室主任 刘伟见:

  了凡从现身说法来做家训,你看其他很多的家训都是讲一个道理,或是说一种修养方法,或是一种规矩,但《了凡四训》,我们看起来像一个故事。

  天津市宝坻区作家协会副主席 李宝林:

  袁黄是知行合一,身体力行的代表,凡是要求别人做的他首先自己做到。了凡廉洁奉公、克己爱民,以他的实际行动影响了后人。

  袁氏后人 袁禹治:

  袁了凡先生教育我们要敬老爱幼,勤俭节约,工作认真负责严谨,对我们整个方方面面的影响都非常大。

  袁黄处世做人的规范在当今社会很有现实意义。如今,袁黄和他的《了凡四训》影响越来越广。在天津宝坻,袁黄的故事家喻户晓,积德行善蔚然成风;在浙江嘉善、江苏吴江,袁黄倡导的善文化也得到很好的研究传承;在海内外特别是北美和东南亚,袁黄和《了凡四训》也有广泛影响,有许多研究袁黄思想的机构和学术团体,反映袁黄故事的小说、戏剧、电影、电视剧等在广泛传播。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 魏月萍:

  了凡先生的思想在中国以外的地方的影响力其实也是蛮大的。了凡先生这个“善”的思想为什么会受到欢迎?我觉得他提供了人性一种净化的可能。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吴震:

  袁了凡推动了一个劝善的思想,他把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精神和价值观融入在里面。

  袁黄的《了凡四训》,就像一面辨别善恶的镜子。这面镜子无时无刻不在教育我们怎样做人,如何做事。应该经常对照自己,发现缺点和不足,像袁黄那样改过自新,通过积德行善,改造命运,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宝坻荷塘

  ●袁了凡家训摘编

  立命之学

  《易》为君子谋,趋吉避凶;若言天命有常,吉何可趋,凶何可避?开章第一义,便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摘自《了凡四训》

  【译文】

  《易经》是为君子谋划如何趋吉避凶的,如果说天命是不可改变的,吉还怎么可以趋,凶还怎么可以避呢?《易经》的开章第一义就说:“积累善行的家族,一定会有许多福报。”

  余置空格一册,名曰《治心篇》。晨起坐堂,家人携付门役,置案上,所行善恶,纤悉①必记。

  ——摘自《了凡四训》

  【注释】

  ①纤悉:细微详尽。唐·孟郊《秋怀》:“还如刻削形,免有纤悉聪。”

  【译文】

  我准备了一册有空格的本子,取名叫《治心篇》。早晨起来坐在县衙大堂上,家人带出交给门役,放在公案之上,所做的好事、坏事,再细小的也不遗漏地记录下来。

  上思报国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济人之急,内思闲①己之邪。

  ——摘自《了凡四训》

  【注释】

  ①闲:限制,防止。《周易·乾卦》:“闲邪存其诚。”

  【译文】

  向上,应要知道报答国家社会栽培的恩惠;对下,应尽自己的责任,要建造一个幸福和谐的家庭。向外,要在别人困难时周济别人,向内,要防止自己走上邪路。

  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天下聪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①二字,耽阁②一生。

  ——摘自《了凡四训》

  【注释】

  ①因循:沿袭、承袭,多保守、守旧含义。也指迟延拖拉。

  ②耽阁:同“耽搁”。

  【译文】

  一定要天天发现自己的错误和不足,一定要天天改过自新。倘若一天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不足,就会在这一天里安心于自以为是的状态;倘若一天没有过失可以改正,就一天没有进步可言。天下聪明伶俐的人不少,但很多人德行未修,事业不广,就在于 “因循”二字耽误了一生啊。

  改过之法

  但改过者,第一,要发耻心。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以其得之则圣贤,失之则禽兽耳。此改过之要机也。

  ——摘自《了凡四训》

  【译文】

  凡是要改正过错的人,第一,要生发出羞耻之心。孟子说“羞耻心对于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有羞耻心,就会成为圣贤;没有羞耻心,就会沦为禽兽。”所以,发羞耻心是改正过错的关键。

  第二,要发畏心。天地在上,鬼神难欺,吾虽过在隐微,而天地鬼神,实鉴临之。

  ——摘自《了凡四训》

  【译文】

  第二,要生发畏惧之心。天地在上,是不会被欺骗的。我们的过错虽然很隐蔽,但是天地明察秋毫。

  第三,须发勇心。人不改过,多是因循退缩;吾须奋然振作,不用迟疑,不烦等待。

  ——摘自《了凡四训》

  【译文】

  第三,一定要生发勇敢之心。人们不愿意去改正错误,大多是因为因循守旧,得过且过的缘故;我们一定要振作精神、发奋努力,不要迟疑,不要等待。

  大抵最上治心,当下清净;才动即觉,觉之即无;苟未能然,须明理以遣之;又未能然,须随事以禁之。

  ——摘自《了凡四训》

  【译文】

  大抵最好的改过办法是修心,可以很快地使心地清净;不好的念头刚一萌动,就能立即发觉,一发觉就能立即熄灭它;如果不能做到这样,就要通过明理来消灭它;如果明理也不能做到,就必须针对具体的事情来警戒自己。

    天津宝坻袁公亭

  积善之方

  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则为真;利己者私,私则为假。又根心①者真,袭迹②者假;又无为而为者真,有为而为者假;皆当自考。

  ——摘自《了凡四训》

  【注释】

  ①根心:发自内心,自觉自愿。

  ②袭迹:注重形迹,沿袭他人的行径。

  【译文】

  人们去行善,如果有利于他人那就是为公,为公就是真的;有利于自己的就是为私,为私的就是假的。另外,发自内心的是真的,沿袭他人的就是假的。还有不求任何回报而行善的是真善,为了某种目的而行善是伪善。像这些道理,都需要自己认真的分辨、考察。

  何谓偏正?昔吕文懿①公,初辞相位,归故里,海内仰之,如泰山北斗。有一乡人,醉而詈之,吕公不动,谓其仆曰:“醉者勿与较也。”闭门谢之。逾年,其人犯死刑入狱。吕公始悔之曰:“使当时稍与计较,送公家责治,可以小惩而大戒;吾当时只欲存心于厚,不谓养成其恶,以至于此。”此以善心而行恶事者也。

  ——摘自《了凡四训》

  【注释】

  ①吕文懿:即吕原,字逢原,号介庵,秀水(今浙江嘉兴)人。明代大臣,入内阁,逝世后追赠礼部左侍郎,谥号文懿。

  【译文】

  什么叫做偏、正呢?从前明朝的宰相吕文懿公刚刚辞掉宰相的官位,回到家乡来,因为他做官清廉、公正,当时天下人都非常敬仰他,就像对待泰山和北斗星一样。独独有一个乡下人,喝醉酒后辱骂他,但是吕公并没有因为被他骂而生气,并向自己的佣人说:“这个人喝醉酒了,不要和他计较。”吕公就关了门,不理睬他。过了一年,这个人犯了死罪入狱,吕公方才懊悔地讲:“若是当时同他计较,将他送到官府治罪,可以藉小惩罚而收到大儆戒的效果,他就不至于犯下死罪了,我当时只想心存仁厚,没想到反而纵容了他的恶习,以至于到了今天这个地步。”这就是以行善之心却做了不善的事的例子。

  故志在天下国家,则善虽少而大;苟在一身,虽多亦小。

  ——摘自《了凡四训》

  【译文】

  所以立志做善事,目的在利益天下国家百姓,那么善事纵然小,功德却很大。假使只为了利益自己一个人,那么善事虽然多,功德却很小。

  小而一乡之内,大而一邑之中,凡有利益,最宜兴建;或开渠导水,或筑堤防患;或修桥梁,以便行旅;或施茶饭,以济饥渴。随缘劝导,协力兴修,勿避嫌疑,勿辞劳怨。

  ——摘自《了凡四训》

  【译文】

  小到一个乡村,大到一个城镇,凡是对大家有利的事,最应该去做。或是开辟水道来灌溉农田;或是建筑堤岸来预防水灾;或是修筑桥梁,使行旅交通方便;或是施送茶饭,救济饥饿口渴的人。一有机会就劝导大家,齐心协力做有益的事,不必避免嫌疑,不要害怕辛劳。

  谦德之效

  彼气盈者,必非远器①,纵发亦无受用②。稍有识见之士,必不忍自狭其量,而自拒其福也,况谦则受教有地,而取善无穷,尤修业者所必不可少者也。

  ——摘自《了凡四训》

  【注释】

  ①远器:远大的气度。

  ②受用:得益,享受。

  【译文】

  那些满怀傲气的人,必定没有远大的气度,纵然是发达了也没有什么可享受的。稍微有见识的人,必定不会忍心使自己心胸狭隘,从而拒绝自己可以得到的福报。况且,谦虚的人才有接受到教诲的机会,从而受益无穷,这尤其是修习学业的人所不可缺少的。

  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

  ——摘自《了凡四训》

  【译文】

  人有志向,就像树木有根基。立定志向之后,还必须念念不忘谦虚,处处与人方便,自然会感动天地,所以说造福全在我们自己。

  交友之道

  志学之期,须是立志求为大人。

  ——摘自袁了凡《训儿俗说》

  【译文】

  立志于学习之时,首先要追求成为德行高尚的人。

  交友之道,以信为主,出言必吐肝胆,谋事必尽忠诚。

  ——摘自袁了凡《训儿俗说》

  【译文】

  交朋友的道理,在于以诚信为主。所说的话一定要发自肺腑,为人谋划事情一定要竭尽忠诚之心。

  能随处求益,则三人同行,必有我师;若执己自是,则圣人与居,亦不能益我。

  ——摘自袁了凡《训儿俗说》

  【译文】

  人若能随时随处寻求上进,那么三个人一起走,也必有一个可以做我学习的老师;如果固执地自以为是,即使和圣人一起居住,也不能获得任何益处。

  人有短,当面谈。又须养得十分诚意,始可说二三分言语。

  ——摘自袁了凡《训儿俗说》

  【译文】

  人有短处,要当面指出。还需用十分真诚的态度,才可以说出几分话来规劝。

古村今迹

  ●专家观点

  解扬:勿存一毫怠忽之心 勿起一毫计较之心

  明代著名思想家袁黄,号了凡,是一位“文理全才”的人物。他在佛学、农业、民生、水利、医学、音乐、几何、数术、教育、军事、历法等方面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而且在每一方面都“莫不洞悉原委,撰有成编”。据不完全统计,袁了凡共有《历法新书》《皇都水利》《宝坻劝农书》《两行斋集》等著述22部。其中,《了凡四训》作为一部家训,是袁了凡以其毕生的学问与修养,融通禅学、理学,结合自己亲身经历和大量生动事例而著成,刊刻后广为流传。

  书中劝诫子孙后代要自强不息,积善改过,从治心入手,提高自我修养,指出“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而对于如何改过,则提出具体方法,要“发耻心”,“发畏心”,“发勇心”。

  除了改过,书中也强调行善,指出每个人都要“奋然振作”,多做好事。他对“善”进行了辨析,列举了十种善行,指出,为善要以国家利益为重,所谓,“志在天下国家,则善虽少而大;苟在一身,虽多亦小”。

  作为“改过”和“积善”成果的保证,袁了凡于之后设“谦德之效”篇,用多个事例说明“满受损、谦受益”的道理,告诫儿子,不论天道人事,只有“念念谦虚”,才能将已积之善护持住。

  《了凡四训》“以身边人讲述身边事,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读起来亲切感人。文中不仅用“我嘉善同袍”这样亲切的口吻,而且多以其儿子熟悉的亲人、亲戚,以及嘉善乡亲作为例子讲述道理,容易让人接受。

  《训儿俗说》是袁了凡的另外一篇传世家训。在文中,袁了凡谆谆教导儿子:“不局于物则高,不蔽于私则明。吾苟高明,自能容之而不拒,被之而不遗,此皆是吾人本分之事,不为奇特。汝遇一切人,皆思载之覆之,胸中勿存一毫怠忽之心,勿起一毫计较之心,自然日进于博厚高明矣!”他希望儿子对遇到的人与事,既要充分尊重,又要认真了解,不要懈怠轻视,也不要斤斤计较,以达到“高明”的境界。

  袁了凡认为做人要宽宏大量,用他的话说,就是“宽我肚皮,廓吾德量”。同时,要注意摆脱外物和私弊的束缚。袁了凡特别提醒儿子,一个人之所以肚量不宽,根本原因是过于追求私欲。如果能做到不受外物左右、不将物质条件作为追求的主要目标,就能做到“高”;不徇私利己,不因公废私,就能做到“明”,也就是“不局于物则高,不蔽于私则明”。在袁了凡眼中,摒弃私欲是达到“日进高明”的重要前提。同样,如果达到了“高明”的境界,自然就能不受外物左右,做到“容之而不拒,被之而不遗”。他教导儿子:“汝但持正,则恶人自远,善人自亲。汝父德薄,然能包容人,人有犯者,不相较量,亦不复记忆。汝当学之。”

  袁了凡对儿子的教导,绝不是停留在口头上。对待工作生活,袁了凡从不怠惰玩忽,不计较个人得失,不贪图功名,而是尽力做到最好,是个十足的“行动派”。

  袁了凡曾任宝坻县令。在此期间,他大力兴修水利,开辟水田,引进水车,主张南粮北运。他还“精于树艺”,有“见土辨色”的功夫,一看土色,便能判断该种什么谷物。为鼓励农民重视农业生产,他潜心研究,撰写了《宝坻劝农书》,介绍和推广顺应农时、辨别土质肥瘠、沤制肥料、开垦荒地等方面的实用技术,劝课农桑。

  不仅勤于政事,袁了凡还十分关心百姓疾苦。他初到宝坻时,宝坻已连续五年遭受水灾,是一个“贫困县”。全县粮食严重不足,百姓逃荒躲水,背井离乡。据《宝坻政书》记载,遇到有的农户借了富家的钱粮,难以偿还,袁了凡便问明情况,代以偿还。每当他巡视行走于宝坻田野乡间,遇到百姓家中有难事不好处理的,他便随时帮助解决。当时宝坻县内“官民和谐,情同一体”。

  袁了凡以其学问修养和亲身经历对家人谆谆教导,培育出袁氏忠义醇厚的良好家风。袁了凡的夫人经常与他一起行善布施。有一次,她为儿子裁制冬天的大袍子,想买棉絮做内里。袁了凡问:家里有丝棉又轻又暖和,为什么还要买棉絮呢?了凡夫人答:丝棉较贵,棉絮便宜,我想将家里的丝棉拿去换棉絮,这样可以多做几件棉袄,赠送给贫寒的人家过冬!袁了凡听了这番话,高兴地说:难为你时时想着做善事,这也是我们袁家的福祉啊。

  袁了凡的儿子袁俨,自幼继承家学,博览群书,志存高远。天启五年,袁俨中进士,任广东高要县令。天启七年夏秋之际,高要县发生水灾,城中水深三尺,袁俨奔走救灾,“暑雨中竭力求援治苫……细看贫户,目不暇睫,劳瘁呕血,犹亲民事,遂至不起”,年仅47岁,逝于任上。

  对分内的事情,勤勤恳恳,踏实敬业,就是不怠忽;不受外物左右,淡泊名利,同时为他人设身处地着想,宽容忍让,便是不计较。袁了凡教育儿子的话语虽简单,包含的道理却丰富深刻,值得当代人借鉴。(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副研究员 解扬)

标签(Tag):文化自信
评论(20)
ygjambwrvf
ygjambwrvf2019年3月23日
对分内的事情,勤勤恳恳,踏实敬业,就是不怠忽;不受外物左右,淡泊名利,同时为他人设身处地着想,宽容忍让,便是不计较。袁了凡教育儿子的话语虽简单,包含的道理却丰富深刻,值得当代人借鉴。(国贸1801 杜宇情 1820910118)
bas2sj0ihz
bas2sj0ihz2019年6月24日
袁黄是知行合一,身体力行的代表,凡是要求别人做的他首先自己做到。了凡廉洁奉公、克己爱民,以他的实际行动影响了后人。(金融 1801 徐文涛 1821010130)
周天
周天2019年6月25日
对分内的事情,勤勤恳恳,踏实敬业,就是不怠忽;不受外物左右,淡泊名利,同时为他人设身处地着想,宽容忍让,便是不计较。袁了凡教育儿子的话语虽简单,包含的道理却丰富深刻,值得当代人借鉴。(金融1801 周天 1821010136)
gqhe3u3n5d
gqhe3u3n5d2020年3月5日
对分内的事情,勤勤恳恳,踏实敬业,就是不怠忽;不受外物左右,淡泊名利,同时为他人设身处地着想,宽容忍让,便是不计较。袁了凡教育儿子的话语虽简单,包含的道理却丰富深刻,值得当代人借鉴。(人力1901 陈阳 1921010212)
ypgxw16ekc
ypgxw16ekc2020年11月12日
对分内的事情,勤勤恳恳,踏实敬业,就是不怠忽;不受外物左右,淡泊名利,同时为他人设身处地着想,宽容忍让,便是不计较。袁了凡教育儿子的话语虽简单,包含的道理却丰富深刻,值得当代人借鉴。((智会2001苏章冉2012510144)
adql7cefvd
adql7cefvd2021年1月5日
袁黄是知行合一,身体力行的代表,凡是要求别人做的他首先自己做到。了凡廉洁奉公、克己爱民,以他的实际行动影响了后人。(智会2001夏幸子2012510129)
cyvwrchq0i
cyvwrchq0i2021年1月6日
袁黄处世做人的规范在当今社会很有现实意义。如今,袁黄和他的《了凡四训》影响越来越广。在天津宝坻,袁黄的故事家喻户晓,积德行善蔚然成风;在浙江嘉善、江苏吴江,袁黄倡导的善文化也得到很好的研究传承;在海内外特别是北美和东南亚,袁黄和《了凡四训》也有广泛影响,有许多研究袁黄思想的机构和学术团体,反映袁黄故事的小说、戏剧、电影、电视剧等在广泛传播。——跨电2001谢佳楠
v3nabahcyo
v3nabahcyo2021年5月23日
对分内的事情,勤勤恳恳,踏实敬业,就是不怠忽;不受外物左右,淡泊名利,同时为他人设身处地着想,宽容忍让,便是不计较。袁了凡教育儿子的话语虽简单,包含的道理却丰富深刻,值得当代人借鉴。(行政2001杨小蝶2031510142)
jkuzlnxnzx
jkuzlnxnzx2021年6月19日
袁黄处世做人的规范在当今社会很有现实意义。如今,袁黄和他的《了凡四训》影响越来越广。在天津宝坻,袁黄的故事家喻户晓,积德行善蔚然成风;在浙江嘉善、江苏吴江,袁黄倡导的善文化也得到很好的研究传承;在海内外特别是北美和东南亚,袁黄和《了凡四训》也有广泛影响,有许多研究袁黄思想的机构和学术团体,反映袁黄故事的小说、戏剧、电影、电视剧等在广泛传播。(贸经2001 龙芝仪2020710112)
xpqe5x5oxv
xpqe5x5oxv2022年4月21日
袁黄处世做人的规范在当今社会很有现实意义。如今,袁黄和他的《了凡四训》影响越来越广。在天津宝坻,袁黄的故事家喻户晓,积德行善蔚然成风;在浙江嘉善、江苏吴江,袁黄倡导的善文化也得到很好的研究传承;在海内外特别是北美和东南亚,袁黄和《了凡四训》也有广泛影响,有许多研究袁黄思想的机构和学术团体,反映袁黄故事的小说、戏剧、电影、电视剧等在广泛传播。对分内的事情,勤勤恳恳,踏实敬业,就是不怠忽;不受外物左右,淡泊名利,同时为他人设身处地着想,宽容忍让,便是不计较。袁了凡教育儿子的话语虽简单,包含的道理却丰富深刻,值得当代人借鉴。(新闻2101 施星羽 2131410139)
我来评论
(800字以内)